〈餘民教會的福音〉
作者:陳韋安
兩年前,有人提出「餘民神學」,描述香港人恍如舊約被虜後的一羣,國破家亡,卻殘留下來生存着。當然,當時候所謂「餘民」只是比喻。然而,今日我們更能體會這種「餘民」(Remnant)心境。移民潮已正式開始,走的走,逃的逃,散的散——沒有離開的人,無可避免地被歸納為「餘民」。這或許是未來香港教會面對的狀態:餘民教會。教會牧養的,正是這一羣。
不過,我覺得,我們要小心看待「餘民」這個字。所謂「餘民」,不是「剩餘」的,也不是「多餘」,更不是「被遺下的」(abandoned)。這班「餘民」,他們沒有做甚麼,他們只是選擇留下來, 繼續生活,甚至他們只是土生土長的新一代,卻被動地成為了「餘民」。因此,究竟是留下來的人成為了餘民?還是離開的人成為了離散者?誰是主體?誰是客體?
我覺得,餘民未必是不好的想法。餘民是上帝救贖歷史的主體。他們不是殘留下來的「死剩種」,也不是以色列輝煌歷史過後餘下來沒有意義的片段。或者,餘民處於歷史的低谷,卻依然一直處於上帝的救贖歷史之中。因此,問題的核心在於餘民能否找到自己存活下來的意義。
還記得多年前美劇《迷》(lost),故事講述飛機空難,乘客落在荒島中求生。其中「光頭佬」角色約翰·洛克(John Locke)在荒島上醒來,發現自己落在荒島上,與其他人不同,他心裏不但沒有半點慌張不安,反倒感到異常興奮,求生模式頓時啓動,拿着刀子在荒島中經歷自己第二人生。
因此,我覺得,或許香港教會正開展餘民時期,但重點依然是這個:香港教會是否認知自己身處於救贖歷史之中。我們可以悲觀地理解自己身處於「香港已死」的餘民狀態,但我們卻不要忘記,餘民歷史從來、依然、一直、首要地身處於上帝的救贖歷史之中。
作為救贖歷史之中的教會,餘民教會將會發現自己只剩餘福音。昔日「輝煌年代」太多雜音:建堂、事工、發展、消費。不過,這種剩餘的狀態,叫我們可以失去了很多,卻發現最重要寶貴的。「教會的真正寶藏是充滿神榮耀和恩典的至聖福音。」(九十五條第六十二條)。地方可以被關掉,事工可以被停下,人數甚至出現負增長。不談表面的教會發展,不談質量數量的增長,只談教會剩餘的福音有否被宣揚。
因此,餘民所面對的乃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處境。餘民教會只剩下上帝榮耀的福音。餘民的信仰也因此變得從未如此真實。聖經的應許,聖經的拯救,聖經的安慰,餘民幾乎可以照字面理解與領受。因此,這是最壞的時代,也是最容易經歷福音信仰的年代。
或者,我們是這一代的餘民。不過,我們卻依然是上帝救贖歷史下的教會。餘民教會經歷着抽絲剝繭的過程、鍊淨的過程。失去了輝煌,卻同時丟棄了奢華,卻發現最寶貴的福音。
更多文章:www.Patreon.com/John_Chan